2017-04-27

《中庸》

中庸》是儒家經典的《四書》之一。
原是《小戴禮記》第三十一篇,內文的寫成約在戰國末期至西漢之間,作者是誰尚無定論,一說是孔伋所作(子思著《中庸》),載於另一說是秦代漢代的學者所作。

宋朝的儒學家對中庸非常推崇而將其從《禮記》中抽出獨立成書,朱熹則將其與《論語》、《孟子》、《大學》合編為《四書》。

「中庸」在字面上的解釋即是「中道及常理」之意。
而執中又當求「中和」,在一個人還沒有表現出喜怒哀樂時的平靜情緒為「中」,表現出情緒之後經過調整而符合常理為「和」。

其主旨在於修養人性。其中關聯及學習的方式(博學、審問、慎思、明辨、篤行),做人的規範如「五達道」(君臣、父子、夫婦、昆弟(兄弟)、朋友之交)和「三達德」(智、仁、勇)等。中庸所追求的修養的最高境界是「至誠」。

三字經云:「中不偏,庸不易。」

中庸提出,「天」賦予萬物「性」。「性」是萬物之所以存在的「理」。
按「理」而生活,完成天所賦予的使命,就是「道」。
《中庸》指出道對於人來說是各有不同的。區別,調整各種不同的使命,使之成爲大家都遵守的原則,被稱爲「修道」,即「教」。

「性」、「道」、「教」之論指出了人被「天」賦予使命以及使命的重要性。
這也是全篇的宗旨。
強調「」的重要,誠即是《大學》中所述說的「誠意」。「誠」是人先天的本性,「明」是與「誠」相生的。由誠而達到明,再由明至於誠。

不誠無物」,至誠的人才能充分的發揮本性與感化人群,進而成為人們的最高典範。朱熹特將中庸重新編訂,分成三十三章,稱為中庸章句,大致是論述下列三重點:

(1)首言道出於天,而道的本體備於己而不可離,遵此道而修是為教。

(2)次言存養省察之要,重在戒慎恐懼以慎獨。

(3)終言天地育養萬物,聖神功化之極的至高境界-無聲無臭。

《中庸》一文中多次引用孔子的言論及《詩經》的篇章以解釋其理念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精選文章

詩經

《 詩經 :何彼襛矣 》 何彼襛矣,唐棣之華?曷不肅雝?王姬之車。 何彼襛矣,華如桃李?平王之孫,齊侯之子。 其釣維何?維絲伊緡。齊侯之子,平王之孫。 譯文 : 怎么那樣穠麗絢爛?如同唐棣花般美妍。 為何喧鬧不堪欠莊重,王姬出嫁車駕真壯觀。 ...